一、税务减负:真金白银的成本节省
香港 “低税简制” 优势在 2025 年持续升级,特区政府明确 2026 年将进一步优化财资中心税务宽减措施,当前政策节税效果已十分显著。
分级利得税降本明显:香港实行两级制利得税,首 200 万港元利润税率 8.25%,超额部分 16.5%,而内地企业所得税基本税率 25% 且需加征
增值税。以年利润 500 万港元的科技企业为例,在香港纳税约 65.25 万港元(折合人民币 61 万元),在内地需缴 125 万元人民币(未计增值税),
差额超 60 万元。
跨境业务享免税优势:香港属地征税原则下,海外收入可申请全额豁免。内地跨境电商通过香港公司承接海外订单,货物从内地直发海外,
利润源自境外即可免缴利得税,规避双重征税;内地实行全球征税,海外收入需合并申报,税负更高。
税种精简无隐性成本:香港无增值税、资本利得税、股息税。科技企业股权融资资本增值无需缴税,股东分红免个税。
某内地制造企业通过香港架构分红,股东到手收益较内地直接分红增加 20%。
二、资金流通:跨境运作的高效通道
作为全球金融中心,香港 2025 年资金自由流通优势进一步放大,配合 “内地企业出海专班” 落地,企业资金运作效率大幅提升。
24 小时全球资金调拨:香港无外汇管制,企业可开立多币种账户,自由兑换 17 种主要货币且无额度限制。外贸企业 100 万美元货款,
当天可从香港账户划转至内地,24 小时内到账,远快于国际 3-5 天周期,降低资金占用成本。
人民币离岸中心避险:香港占全球离岸人民币结算量超 70%,企业可直接用人民币与海外客户结算,避免 “美元 - 人民币” 二次汇兑损失。
某家电出口企业年出口 1 亿美元,通过香港人民币结算减少汇率损失约 2100 万元人民币。
财资管理中心统筹灵活:2025 年香港推动内地银行在港设区域总部,鼓励企业建全球财资中心。跨国企业可依各地汇率、利率波动调配资金,
如美元升值时增持美元资产,人民币贬值前提前结汇,此统筹能力在内地外汇管制环境下难实现。
三、专项补贴:全周期支持企业发展
2025 年港府推出 11 项创业新政,构建 “资金补贴 + 技术赋能 + 市场拓展” 支持体系,覆盖企业全发展阶段。
高额资助降低启动门槛:BUD 专项基金最高提供 700 万港元资助,覆盖品牌建设、技术升级和内销拓展,企业仅需承担 50% 项目成本;
科技券计划(TVP)为企业引入 AI、网络安全等数字化方案补贴 75% 费用,某传统制造商借此提升生产效率 30%。
产业定向扶持力度大:基建领域,政府预留 300 亿港元加码项目投资,带动建材、工程等领域订单增长;金融领域,
2025 年 3 月生效的 CEPA《修订协议二》,取消港澳金融机构入股内地保险公司 20 亿美元资产门槛,实现与内地企业同等待遇。
落户与身份双重激励:香港企业注册 1-3 个工作日完成,注册资本 1 万港币无需实缴;企业凭经营成果可申请香港身份,
新公司首年无强制盈利要求,仅需雇佣 1 名月薪≥1.5 万港币的本地全职员工或年纳税≥2 万港币即可维持运营。
四、经贸便利:CEPA 框架提供制度保障
2025 年 CEPA 协议持续升级,在货物贸易、服务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领域带来多重便利,强化香港 “超级联系人” 角色。
货物贸易零关税快流通:内地对香港制造商品实施零关税,98% 内地货物可通过 CEPA 免税进入香港,配合简化海关手续,提升货物流通效率,
支撑 “香港总部 + 内地生产 + 全球销售” 产业链布局。
服务与人才跨境更便捷:香港金融、法律、建筑等服务业从业者可更便捷进入内地市场,建筑师、会计师等专业人士获支持在内地执业;
粤港澳大湾区内港资企业可选择香港法律作为合同适用法(“港资港法”),增强投资信心。
税收协定拓展节税空间:《内地和香港避免双重征税安排》将股息预提税上限从 10% 降至 5%(需 25% 持股且满 12 个月),利息预提税维持 7%,
专利技术特许权使用费仅收 5%。某内地企业通过香港子公司收取 1000 万元股息,节税 50 万元。
结语:把握政策红利布局窗口期
2025 年香港凭借 “低税负 + 自由流通 + 高额补贴 + 制度保障” 组合政策,成为内地企业出海最优跳板。中小企业可借税务优势降成本,
大型企业依托财资中心统筹全球资金,且 “内地企业出海专班” 提供一站式服务,政策红利兑现路径清晰。对跨境业务占比高、
资金周转频繁的企业而言,当前正是布局香港的黄金窗口期。